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17, 2013的博文

为什么我们应该(马上动手)写价值博客?

转载自 刘未鹏的博客 。 (一)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写一个博客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 ( 阿灵顿 和 徐来 的情况属于例外,而非常态,就像不能拿抽烟活到一百岁的英国老太太的个例来反驳抽烟对健康的极大损伤一样) 让我说得更明确一点: 用博客的形式来记录下你日常生活中 有价值的思考 ,会带来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 。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这些东西必须在博客中分开。 下面是我个人认为写一个长期的价值博客的最大的几点好处: 1)  能够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 我自己既写博客,也读别人的博客,在这个时代,对于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拓宽朋友圈子的途径几乎只有一个,通过网络,而如何在网络中寻找到气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断别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语言?显然,通过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记是难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几乎全都是长期用博客记录想法的人,  因此,和他们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 。即便素未谋面也能坐下来就聊得热火朝天。 我曾在CSDN上写了近六年的博客 ,在一年半前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 TopLanguage ),由于我的博客的长期阅读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语言的,因此这个Group一开始就热火朝天,而高质量的技术讨论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牛人的参与,雪球滚起来之后,就很难停下来了,将近一年半下来,从这个Group的讨论中我获益良多[1]。而对于非程序员朋友,科学松鼠会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我在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 里面详细总结了书写的好处,这里就不拷贝粘贴了。 3) “教”是最好的“学”。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绝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在程序员行业面试官经常要求你讲解一个东西给他听,他会说他不懂这个东西(他如果真的不懂的话效果其实是最好的),而你的任务则是说到让他理解为止。 为了让一个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须要知道从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这就迫使我们对我们大脑中整个的知识体系来个寻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东西统统挖出来,把大脑中的那些我们知道、  但不知道...

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逃出你的肖申克(三):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转自 刘未鹏博客 《Synaptic Self》 中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由于人的大脑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年代“堆积”起来的,也就是说,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高级灵长类这些进化阶段,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的情感区域,一直到神奇的具有6层结构的“ 新皮质 ”所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一步步走来。这个过程并非上帝预先编程架构好的,而更像是在既有结构上“叠床架屋”,比如,大脑从内到外基本上是按照进化年代来排序的,比如啮齿类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新皮质是光滑的,这是新皮质在进化出高级灵长类之前的样子,后来为了解决大脑中空间不够的问题,进化之手发明了大脑皮层沟回,通过这些褶皱,在不增加太多占用 面积 体积的前提下使得大脑皮层表面积暴涨,正是这些褶皱使得灵长类进化出独特的高级认知活动,如工作记忆,语言。这种“堆砌式”的进化有它节省和复用的好处( 《Kluge》 ),然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奇特的“进化时滞”效应——进化年代较近的大脑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多个模块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决策不一致的问题。 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很重要,必须提前准备并持之以恒,然而我们内心的另一个小声音却在万般阻挠我们把屁股从床上挪开或者把眼睛从网页上挪开;我们明明知道赌博,烟酒,犯罪是不对的,然而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在喋喋不休地催我们动手去做。我们明明知道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但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总是怂恿着再吃最后一勺(不禁让人想起《傀儡人生》)。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在这个争端中败下阵来的却是代表更先进生产力的高级认知模块,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高级认知模块似乎根本就没有启用,而是凭借着本能或直觉“自动驾驶”自己的身体( 《Gut Feelings》 )。 这里的原因是明显的:设想一下,人类的高级认知模块是在相对较近的进化年代出现的,然而原始的情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进化长河中忠实地保护着我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努力繁衍后代( 《Mean Genes》 ),这些模块似乎“理应”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然而工业时代的到来将人类生存的环境极大的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原始模块适应的是远古时期的生活,以采集狩猎为主题的社会构成,这跟现代工业文明相差颇大,举个...

逃出你的肖申克(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逃出你的肖申克(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转载自 刘未鹏博客 《Making Up the Mind》 上讲了这么一个简单但深刻的实验: 我们看到这张图片的第一反应是:5个凸的按钮,1个凹的按钮。 现在仅仅将图片上下颠倒一下: 在我们眼中立即就变成了:1个凸的按钮,5个凹的按钮。 为什么同一副图片,仅仅是上下颠倒一下,我们就对其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呢? 我们知道,视觉图像要到达大脑,首先要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密密麻麻地排布着感光细胞),刺激感光细胞形成的神经电冲动 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通路到达视觉皮层 。但后续的繁杂步骤其实都是对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处理。这里,对我们的讨论而言视网膜不妨可以看作一张感光胶片,重点在于 视网膜上的像完全是一张二维图片 。 大脑从图像中提取出来的任何信息都以这张二维图片为原始素材 。 那么,究竟大脑是怎么从二维图片中看出(推导出)三维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判定深度。前面的两张图片完全是二维图片,在我们的视网膜上也是二维的。然而大脑却能够从中理解出三维出来,大脑能够判断出一个按钮是“凹”的还是“凸”的。这是怎么办到的? 很简单, 假设环境中有光源,并且光源来自上方 ,那么 凸的物体会使其下部出现阴影,凹陷的物体则会在上部出现阴影 。于是,图中按钮的下半部出现阴影就意味着按钮是凸的,按钮的上半部出现阴影则代表按钮是凹的。 然而,别忘了,大脑的这个推理成立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光线从上方照下来,如果光线从下方照下来的话,一切就反过来了,凸的物体将会使其上部呈现阴影,凹的物体将会使其下部呈现阴影。因此同样的一副图片如果假设光线从下方照耀的话,原来看成凸的物体就应该看成凹的,原来看成凹的就应该看成凸的。 那么,回到我们的第一副图片, 你能够看着第一副图片并假想光线从下方照下来 ,进而把原来凸的按钮看成凹的吗?事实证明这很难,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等价的事情——将图片上下颠倒一下:考虑到我们总是假设光线从上方照耀以及按钮的上下对称性,颠倒原图就相当于对原来的图片而言假设光线从“下方”照上去了。 我们发现(上文第二张图), 一旦颠倒图片之后,果然凹凸就换位了 。 这就是说,同一副图片其实有两种(乃至更多)可能的解释,取决于你的大脑到底假定光照来自下方还是上方...

逃出你的肖申克(一):为什么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最近在Reader里读到 刘未鹏的 博客 ,对人心智、心理方面的见解比较多,比较系统。好多都是之前自己心里一直存在着的话题,比如知行合一之难在于人定有两套决策模式,行动模式;人很难对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做出比较客观的归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对人来说往往是以眼还牙,只会越来越重;偏见的产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博客里面给出了比较系统的解答,本博会不断从此博客中转载比较有深度的文章。当然希望本博读者们移步原博客欣赏更多见解: http://mindhacks.cn 前言 :《逃出你的肖申克》这个题目我早就放在心中,一直想写一写,但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上次一个偶然的时候,发现可以以对一些人们常常放在嘴边的俗语进行解释为入口,以 一年多来学习的关于思维的知识 为基础,展开来说一些也许有用的东西,也刚好是对学过和思考过的东西的总结和整理,如果你在看过上次发的“ 如何清晰地思考——知识结构图 ”之后发现要读的书太多,无法下手的话,不妨将这个系列作为一个更详细的引路图,注意文中的各个超链接,他们都指向有价值的资料,引用出去的资料的价值远远大于这篇文章本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肖申克 (一)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  切身体验 。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感同身受,但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表明,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 《Mistakes Were Made(But not by Me)》  p192 举了一个极聪明的实验: 即便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程度的,我们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总是比观望别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一个古老的笑话是这样说的:别人断了条腿没啥大不了的,我们断了根指甲就要大呼小叫了。这个笑话碰巧生动地描述了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英国的神经科学家们曾经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人们配对进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实验,每对被试食指上都夹着一个夹子,实验者通过这个夹子往其中一个人的食指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让他施加同样的压力给他的同伴。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公平,尽管他们很努力地试图做到,然而他们总是施加更大的力道给他们的同伴——他们心里认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