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缘起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生 Mark
Granovetter通过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来探索社会网络。他非常惊讶地发现那些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弱连接的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根本帮不上忙。
想想看:你有一群非常亲近的朋友,你门只在这个小圈子里面走动,知道的都是相同的信息。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在这个紧密交织的小群体中获得任何新的事情。
然而,你的每个朋友都还有在其他小群体中的朋友。这种认识关系让不同的信息流可以汇合。
既然每个联系人都对其他群组的朋友开放关系,朋友的朋友数量会不断快速增长。
我们把小圈子之间的这种联系称为"弱连接":"你有合适的人选吗?","哦对了,我正好有一个朋友...."。Jay
正在读的书所说的也是我们以前所忽视的社会性,从Granovetter 的论文遭遇可以看到这一点:
Granovetter描述弱连接的论文被当年的《美国社会学评论》据之门外而无人问津,直到多年之后才得到认可,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正是弱连接才使新的主意从外部世界传输过来。
弱连接的假设帮助研究人员看到了他们以往研究网络的时候过于简单之处。
●网络(无论是信息网络还是人际网络)并非是随机的。簇集是很正常的现象,也符合80/20定律。他们遵从幂次法则,而不是平均分布。
●并非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很多节点都有多个连接。"连接器"可能有上百个;他们会穿越不同类别,成为很多环的部分。
●不像数学家们一开始就研究一定数量的节点,真实世界包含着不断增长的网络,从很小开始,但是可能快速增长,连接不断。
●我还没有在书中看到相关的信息,但是无庸置疑,所有的联系管道都不是相同的。需要考虑:带宽、来往、社会习惯、信任、信号:噪音,以及声誉等因素。认为网络是由一系列相同的节点和标准的连接所代表的想法近乎天真。----
读弱连接,肯定还要读"The Tipping
Point"(国内翻译为"引爆流行"),这可以说是一本对理解社会网络潜力的书。只是国内的书评与出版一样无序,所以也会造成此书销售平平结果。
进一步了解
弱连接(Weak Ties)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
(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Weak
Ties)。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Granovetter认为在探究一些网络现象时,使用弱连接(Weak Ties)的概念比使用强连接(Strong Ties)的概念来得的重要。
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者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於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连接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
相对於强连接关系,弱连接则较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因此Burt的看法正好与Granovetter的弱连接优势观点相同,即联合其它网络位置的人来减低社会结构的限制以取得结构利益。
关於强弱连接的界定,Granovetter设计了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的内涵,但Granovetter在1973年并无明确指出用来判别强弱连接的标准。然而,后续研究学者所使用的诸多测量方法却都已经明确地掌握了Granovetter所称弱连接的构成本质。有的研究是将强连接视为一种互惠性或回报性的互动行为,弱连接则是非互惠性或非回报性的互动行为,而无连接则代表著无互动关系存在(Friedkin;1980),因此连接强弱的界定事实上是一种程度的区分,而在测量方面,Granovetter是用了互动的次数来测量连接的强度,另外一种测量方法则是将最近互动的次数纳入考量(Lin
, Dayton & Greenwald;1978)。
下面看看Granovetter是如何发现这个理论的。
人们是如何发现他们所需要的工作呢?亲戚、非常要好的朋友、熟人、招聘代理、报纸广告,它们都是找寻工作的最有用的信息来源么?Mark
Granovetter,带着这些个问题,开始了他的研究课题。
他在波士顿地区采访了100个人,并向200多个人发出了问卷,这些被调查者,他们要不刚刚改变了工作,要不最近才被雇佣,而且都是专业技术人士,也就是说,他的调查范围不包括蓝领工人们。
在调查中,Granovetter
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访者是通过私人关系寻找到他们现在的工作岗位的,也就是说,他们认识那些知道有空岗位的人们。具体的比例是,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工作的为56%,通过招聘广告或者招聘代理的比例是19%,还有19%是直接和公司到公司申请职位而被聘用,余下的6%是通过其他方法或者没有回答问题。
下面是 Granovetter 论文中的例子,其实,类似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多:
Edward A,在上高中的时候,他认识的一个女孩邀请他参加了一个聚会。在哪里,他遇到了比他大十岁的那个女孩的大姐的男朋友。三年以后,当他辞去了他的工作后,他在当地的住所偶遇到了他。在交谈中,这个人提起说他所在的公司现在需要一个制图员;于是
Mr. A 申请了这个工作,并顺利的被聘用了。
Norman G 的女儿在当地的护士学校。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她经常碰面而熟识的律师的女儿。当 Mr. G
离开他的工作职位时候,律师告诉他,他的一个客户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名会计。于是 Mr. G 前去申请,被聘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关系图:
Edward A. <---> 朋友 <---> 朋友的姐姐 <---> 朋友姐姐的男朋友
Norman G <---> Norman G的女儿 <---> 律师的女儿 <---> 律师 <---> 律师的客户
Granovetter 发现,工作和聘用者之间的路线真是曲折。一方面,关系较长,另一方面,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被聘用者和那些知道有空闲岗位的人,并不是很熟。Granovetter
很想确切的评估这之间关系的效力。于是在调查中,他问那些被访者,他们和那些提供现有职位信息给他们的人是否经常遇见,有多少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朋友、亲戚还是商业伙伴?
正是通过这些问题,Granovetter 区别出了强连接和弱连接这两种关系。强连接(Strong
Ties),存在于这种状况下,人们彼此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的接触,这样的关系比较私人。弱连接(Weak
Ties)则相反,这种连接中的个人,相互很少遇到对方,可以说,和私人性的关系相比,他们的关系相当偶然。
很自然的,人们都会想,强连接比弱连接更有用处。而 Granovetter
调查的结果却表现出,找寻工作的人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很少见面甚至一年才可能见一次面的人那里获得职位的信息。总体来说,在找寻工作方面,弱连接的机会要比强连接高的多。
虽然 Granovetter 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为什么弱连接有着更重要的价值,但很幸运,他有着足够深的洞察力。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连接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总是冗余。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上面提到的是比较亲密的私人圈子之间。如果我们考虑到熟人,也就是那些关系不足以到私密程度的人,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他/她来自另一个不同的社交圈子。因此,他们所散播的信息源是不同的。
在强调一下这个信息散播例子中的区别:强连接中的圈子,一般是相互熟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一个人的弱连接的多个对方,则不认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圈子。
/Blog可以是扩大人们的弱连接群体的一种方式。
弱连接另一种解读
研究社会资本相当出名的格兰诺维特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弱关系(weak
ties)"的理论,他认为如果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那种程度不算太高的社会资本,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有利于你的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扩展的。对于这个假设,很多人都去做了验证,大多数验证的结果都证明了格兰诺维特的假设,如果一个人在平常社会资本的使用中更倾向于通过使用与"weak
ties"相反的"strong ties(比如说家族关系 kin ties)",那么一般而言这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数量和质量也都会比较差的。
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如果使用同样两件工具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件比较顺手,另外一件不太顺手,你肯定选择的是顺手的那个。社会资本也是如此,一般说来strong
ties可以起到的效果总是超过weak
ties的,比如同样一件事情,你央求你的父母去做和一个普通朋友去做,正常情况下父母总是因为爱你会尽心尽力去做的,可是普通朋友就难保证了。可是问题也就来了,既然strong
ties那么好用,而且如果你的strong
ties联系的那个人非常有实力的话,他(她)可以帮你大多数的问题,你又何须要去发展其他的社会资本以备不时之需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有有些问题的一个原因。
当然,这个系列谈的是爱情,毫无疑问,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爱情中的"爱"也是一种strong
ties的社会资本,如果恋爱中的女人倾向于频繁的使用这种社会资本去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话,正像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那样,那样的女孩子往往总会粘在男朋友的身边,一切的事情都倚赖在男朋友的身上,而对于身边其他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多少都有些漠不关心或者忽视。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种状态并不理想,就像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一样,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前者比后者更为糟糕。父母溺爱孩子,孩子的成长固然会有些影响,比如不够独立。不过如果父母本身不出现什么问题,凭借着双方的血缘连接,这种溺爱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即使那个孩子不太出息,不过在父母死前的日子不会太差,这就像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贵族、成功人士的第二代那样。可是爱情则不同,与有血缘连接的亲情相比,爱情则是产生于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是基于后天的互动所建立的,正是这种后天获得性,使得它往往比亲情显得更有吸引力,可是同时也使得它比亲情来的脆弱许多,就像上一篇所说的那样,它的消失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念头,甚至仅仅只是因为累了、疲倦了。
所以,问题也就出现了,他爱你的时候,固然你可以依靠这种strong
ties去解决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因此也不用去发展自己自身的其他社会资本,可是一旦有一天,他与你之间的那种strong
ties崩溃了,那么自然存在于这个ties之间的社会资本也同时烟消云散了,那个时候,你又依靠什么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呢?所以,我始终相信,在恋爱中太过于依赖对方的人,幸福是暂时的,但是危机却是永久的,要消除这种危机,要么通过死在爱情结束前来逃避,要么就去面对爱情的接受,把危机变成现实。除此以外,似乎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生 Mark
Granovetter通过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来探索社会网络。他非常惊讶地发现那些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弱连接的关系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根本帮不上忙。
想想看:你有一群非常亲近的朋友,你门只在这个小圈子里面走动,知道的都是相同的信息。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在这个紧密交织的小群体中获得任何新的事情。
然而,你的每个朋友都还有在其他小群体中的朋友。这种认识关系让不同的信息流可以汇合。
既然每个联系人都对其他群组的朋友开放关系,朋友的朋友数量会不断快速增长。
我们把小圈子之间的这种联系称为"弱连接":"你有合适的人选吗?","哦对了,我正好有一个朋友...."。Jay
正在读的书所说的也是我们以前所忽视的社会性,从Granovetter 的论文遭遇可以看到这一点:
Granovetter描述弱连接的论文被当年的《美国社会学评论》据之门外而无人问津,直到多年之后才得到认可,并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正是弱连接才使新的主意从外部世界传输过来。
弱连接的假设帮助研究人员看到了他们以往研究网络的时候过于简单之处。
●网络(无论是信息网络还是人际网络)并非是随机的。簇集是很正常的现象,也符合80/20定律。他们遵从幂次法则,而不是平均分布。
●并非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很多节点都有多个连接。"连接器"可能有上百个;他们会穿越不同类别,成为很多环的部分。
●不像数学家们一开始就研究一定数量的节点,真实世界包含着不断增长的网络,从很小开始,但是可能快速增长,连接不断。
●我还没有在书中看到相关的信息,但是无庸置疑,所有的联系管道都不是相同的。需要考虑:带宽、来往、社会习惯、信任、信号:噪音,以及声誉等因素。认为网络是由一系列相同的节点和标准的连接所代表的想法近乎天真。----
读弱连接,肯定还要读"The Tipping
Point"(国内翻译为"引爆流行"),这可以说是一本对理解社会网络潜力的书。只是国内的书评与出版一样无序,所以也会造成此书销售平平结果。
进一步了解
弱连接(Weak Ties)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
(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Weak
Ties)。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Granovetter认为在探究一些网络现象时,使用弱连接(Weak Ties)的概念比使用强连接(Strong Ties)的概念来得的重要。
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者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於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连接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管道。
相对於强连接关系,弱连接则较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讯息,使得网络中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的机会。因此Burt的看法正好与Granovetter的弱连接优势观点相同,即联合其它网络位置的人来减低社会结构的限制以取得结构利益。
关於强弱连接的界定,Granovetter设计了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的内涵,但Granovetter在1973年并无明确指出用来判别强弱连接的标准。然而,后续研究学者所使用的诸多测量方法却都已经明确地掌握了Granovetter所称弱连接的构成本质。有的研究是将强连接视为一种互惠性或回报性的互动行为,弱连接则是非互惠性或非回报性的互动行为,而无连接则代表著无互动关系存在(Friedkin;1980),因此连接强弱的界定事实上是一种程度的区分,而在测量方面,Granovetter是用了互动的次数来测量连接的强度,另外一种测量方法则是将最近互动的次数纳入考量(Lin
, Dayton & Greenwald;1978)。
下面看看Granovetter是如何发现这个理论的。
人们是如何发现他们所需要的工作呢?亲戚、非常要好的朋友、熟人、招聘代理、报纸广告,它们都是找寻工作的最有用的信息来源么?Mark
Granovetter,带着这些个问题,开始了他的研究课题。
他在波士顿地区采访了100个人,并向200多个人发出了问卷,这些被调查者,他们要不刚刚改变了工作,要不最近才被雇佣,而且都是专业技术人士,也就是说,他的调查范围不包括蓝领工人们。
在调查中,Granovetter
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访者是通过私人关系寻找到他们现在的工作岗位的,也就是说,他们认识那些知道有空岗位的人们。具体的比例是,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工作的为56%,通过招聘广告或者招聘代理的比例是19%,还有19%是直接和公司到公司申请职位而被聘用,余下的6%是通过其他方法或者没有回答问题。
下面是 Granovetter 论文中的例子,其实,类似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多:
Edward A,在上高中的时候,他认识的一个女孩邀请他参加了一个聚会。在哪里,他遇到了比他大十岁的那个女孩的大姐的男朋友。三年以后,当他辞去了他的工作后,他在当地的住所偶遇到了他。在交谈中,这个人提起说他所在的公司现在需要一个制图员;于是
Mr. A 申请了这个工作,并顺利的被聘用了。
Norman G 的女儿在当地的护士学校。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她经常碰面而熟识的律师的女儿。当 Mr. G
离开他的工作职位时候,律师告诉他,他的一个客户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名会计。于是 Mr. G 前去申请,被聘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关系图:
Edward A. <---> 朋友 <---> 朋友的姐姐 <---> 朋友姐姐的男朋友
Norman G <---> Norman G的女儿 <---> 律师的女儿 <---> 律师 <---> 律师的客户
Granovetter 发现,工作和聘用者之间的路线真是曲折。一方面,关系较长,另一方面,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被聘用者和那些知道有空闲岗位的人,并不是很熟。Granovetter
很想确切的评估这之间关系的效力。于是在调查中,他问那些被访者,他们和那些提供现有职位信息给他们的人是否经常遇见,有多少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朋友、亲戚还是商业伙伴?
正是通过这些问题,Granovetter 区别出了强连接和弱连接这两种关系。强连接(Strong
Ties),存在于这种状况下,人们彼此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的接触,这样的关系比较私人。弱连接(Weak
Ties)则相反,这种连接中的个人,相互很少遇到对方,可以说,和私人性的关系相比,他们的关系相当偶然。
很自然的,人们都会想,强连接比弱连接更有用处。而 Granovetter
调查的结果却表现出,找寻工作的人更多的是通过那些很少见面甚至一年才可能见一次面的人那里获得职位的信息。总体来说,在找寻工作方面,弱连接的机会要比强连接高的多。
虽然 Granovetter 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为什么弱连接有着更重要的价值,但很幸运,他有着足够深的洞察力。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连接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总是冗余。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上面提到的是比较亲密的私人圈子之间。如果我们考虑到熟人,也就是那些关系不足以到私密程度的人,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他/她来自另一个不同的社交圈子。因此,他们所散播的信息源是不同的。
在强调一下这个信息散播例子中的区别:强连接中的圈子,一般是相互熟识,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一个人的弱连接的多个对方,则不认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圈子。
/Blog可以是扩大人们的弱连接群体的一种方式。
弱连接另一种解读
研究社会资本相当出名的格兰诺维特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弱关系(weak
ties)"的理论,他认为如果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那种程度不算太高的社会资本,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有利于你的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扩展的。对于这个假设,很多人都去做了验证,大多数验证的结果都证明了格兰诺维特的假设,如果一个人在平常社会资本的使用中更倾向于通过使用与"weak
ties"相反的"strong ties(比如说家族关系 kin ties)",那么一般而言这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数量和质量也都会比较差的。
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如果使用同样两件工具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件比较顺手,另外一件不太顺手,你肯定选择的是顺手的那个。社会资本也是如此,一般说来strong
ties可以起到的效果总是超过weak
ties的,比如同样一件事情,你央求你的父母去做和一个普通朋友去做,正常情况下父母总是因为爱你会尽心尽力去做的,可是普通朋友就难保证了。可是问题也就来了,既然strong
ties那么好用,而且如果你的strong
ties联系的那个人非常有实力的话,他(她)可以帮你大多数的问题,你又何须要去发展其他的社会资本以备不时之需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有有些问题的一个原因。
当然,这个系列谈的是爱情,毫无疑问,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爱情中的"爱"也是一种strong
ties的社会资本,如果恋爱中的女人倾向于频繁的使用这种社会资本去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话,正像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那样,那样的女孩子往往总会粘在男朋友的身边,一切的事情都倚赖在男朋友的身上,而对于身边其他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多少都有些漠不关心或者忽视。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种状态并不理想,就像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一样,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前者比后者更为糟糕。父母溺爱孩子,孩子的成长固然会有些影响,比如不够独立。不过如果父母本身不出现什么问题,凭借着双方的血缘连接,这种溺爱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即使那个孩子不太出息,不过在父母死前的日子不会太差,这就像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贵族、成功人士的第二代那样。可是爱情则不同,与有血缘连接的亲情相比,爱情则是产生于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是基于后天的互动所建立的,正是这种后天获得性,使得它往往比亲情显得更有吸引力,可是同时也使得它比亲情来的脆弱许多,就像上一篇所说的那样,它的消失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念头,甚至仅仅只是因为累了、疲倦了。
所以,问题也就出现了,他爱你的时候,固然你可以依靠这种strong
ties去解决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因此也不用去发展自己自身的其他社会资本,可是一旦有一天,他与你之间的那种strong
ties崩溃了,那么自然存在于这个ties之间的社会资本也同时烟消云散了,那个时候,你又依靠什么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呢?所以,我始终相信,在恋爱中太过于依赖对方的人,幸福是暂时的,但是危机却是永久的,要消除这种危机,要么通过死在爱情结束前来逃避,要么就去面对爱情的接受,把危机变成现实。除此以外,似乎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法。
评论
发表评论
元芳你怎么看